骨髓穿刺,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对于许多血液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骨髓穿刺也不例外。本文将对骨髓穿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骨髓穿刺可能存在的风险
出血风险:骨髓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到骨髓腔内的血管,导致出血。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在穿刺后,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压迫止血,可能会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
感染风险:骨髓穿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原则执行不彻底,或者穿刺后局部皮肤未能保持清洁干燥,可能会导致感染。感染可能不利于伤口恢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败血症或骨髓炎。
皮神经受损风险:穿刺区域有很多皮神经分布,如果在穿刺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到皮神经,导致局部小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
胸骨穿刺时损伤心脏风险:在胸骨穿刺时,如果用力过猛穿透了胸骨板,可能会损伤到胸骨后的血管或心脏,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将是致命性的。
二、骨髓穿刺需要注意的事项
术前检查:在进行骨髓穿刺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包括出凝血时间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麻醉操作:在进行骨髓穿刺时,需要进行局部麻醉。麻醉时要逐层推药进行麻醉,以确保麻醉效果并减少患者的疼痛。
穿刺针操作:在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穿刺针的操作。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而发生意外。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如果感到难以进针,不可强行进针,以免断针。
抽吸骨髓液:在抽吸骨髓液时,需要注意抽吸量的控制。做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以免骨髓液稀释,但也不宜过少。抽吸骨髓液时,应逐渐加大负压。
细菌培养:如果需要进行骨髓液细菌培养,需要在骨髓液涂片后,再抽取1-2mL骨髓液用于培养。
放松心情:患者在进行骨髓穿刺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以免影响检查的结果。
注意饮食:在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前,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肥肉等,以免刺激局部,导致穿刺后出现局部疼痛的症状。同时,患者还要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浓茶等,以免导致大脑过度兴奋,影响检查结果。
注意局部卫生:在进行骨髓穿刺时,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患者要注意局部卫生,避免沾水,以免引起感染的情况。穿刺后还要注意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穿刺部位,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注意休息:患者在进行骨髓穿刺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避免按压:患者在骨髓穿刺后,要避免按压局部,以免引起局部疼痛的症状。
总之,骨髓穿刺虽然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在接受骨髓穿刺时,需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同时,医生在进行骨髓穿刺时,也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检查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