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作为一项在血液学诊断中至关重要的检查手段,其过程虽略显复杂,但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操作下,是安全且相对无痛的。下面,我们将详细描述骨髓穿刺的全过程,以便患者及家属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前期准备
患者评估:在进行骨髓穿刺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及当前身体状况,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此项检查。
知情同意: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骨髓穿刺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及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穿刺部位: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髂后上棘(臀部上方)、髂前上棘(骨盆前方)或胸骨柄(胸骨正中央),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体型、病情及医生的判断。
准备物品:包括无菌穿刺包、骨髓穿刺针、注射器、局麻药、消毒液、无菌纱布、胶布等。
二、操作过程
体位摆放:患者需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采取合适的体位,如侧卧位(髂后上棘穿刺)、仰卧位(髂前上棘穿刺)或坐位(胸骨柄穿刺),以便医生操作。
消毒铺巾:穿刺部位及周边皮肤用碘伏或酒精进行彻底消毒,然后铺上无菌洞巾,以减少感染风险。
局部麻醉:使用注射器将局麻药(如利多卡因)注射到穿刺点周围的皮下组织及骨膜上,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穿刺操作:医生手持骨髓穿刺针,在麻醉部位进行穿刺。穿刺针首先穿透皮肤,然后依次穿透皮下组织、骨膜,最终进入骨髓腔。此时,医生会感到明显的阻力消失,表明已进入骨髓腔。
抽取骨髓液:穿刺针进入骨髓腔后,医生会连接注射器,轻轻旋转并回抽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骨髓液。抽取量通常较少,约为0.5-1毫升,以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多不适。
拔针与压迫:抽取完毕后,医生会迅速拔出穿刺针,同时用无菌纱布或棉球压迫穿刺点,以防出血。患者需保持该姿势一段时间,直至出血停止。
三、后续处理
观察与休息:穿刺后,患者需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如无异常,可回家休息。
注意事项:穿刺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污染。患者需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红肿、疼痛或感染迹象,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结果解读:抽取的骨髓液将送往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四、结语
骨髓穿刺虽然是一项有创检查,但在现代医学的保障下,其过程安全、快速且相对无痛。通过详细的术前准备、专业的操作技术及周到的后续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因此,当面临需要进行骨髓穿刺的情况时,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共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