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操作,它能够帮助医生抽取腹腔积液、进行组织样本采集或腹腔内给药等。一次性腹腔穿刺包以其便捷性、安全性和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的优势,在腹腔穿刺操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使用一次性腹腔穿刺包进行穿刺时,需要注意多个细节,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详细介绍一次性腹腔穿刺包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一、环境准备与无菌操作
环境准备:选择一个清洁、宽敞、明亮且符合无菌操作标准的房间或手术室。使用紫外线灯或消毒剂对操作区域进行彻底消毒,确保空气和物体的清洁度。
无菌操作:医护人员需穿戴整洁的手术衣帽,佩戴口罩和无菌手套。在进行腹腔穿刺前,必须确保所有器械及穿刺包的无菌状态。一旦打开穿刺包,应立即使用,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增加污染风险。
二、仔细检查穿刺包内容
在使用腹腔穿刺包之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包内物品是否齐全且完好无损,包括穿刺针、导管、注射器、消毒液、无菌纱布、引流袋等。确保所有器械均处于有效期内,无过期、损坏或污染迹象。
三、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与角度
穿刺点的选择:穿刺点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病情、腹部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一般选择腹部平坦、无炎症及包块区域作为穿刺点。
穿刺角度:穿刺时,应确保穿刺针与腹壁成适当的角度,通常为30-45度,以减少对腹腔内脏器的损伤。
四、准确掌握穿刺深度与方向
预估穿刺深度: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体型、腹腔积液量等因素,预估穿刺深度。在穿刺过程中保持手感,避免过深或过浅。
确保穿刺方向正确:需确保穿刺方向正确,避免误伤腹腔内重要脏器或血管。
五、消毒与铺巾
皮肤消毒:使用碘伏或75%酒精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范围至少为直径15cm。消毒时要从穿刺点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确保无遗漏,并等待消毒液自然干燥。
铺巾:在消毒后的皮肤上铺上一层无菌洞巾,洞巾的中心对准穿刺点,以隔离周围非无菌区域,减少感染风险。
六、穿刺操作
局部麻醉:在穿刺点局部注射少量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以减轻患者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感。
穿刺进针:左手固定穿刺点周围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预定角度缓慢进针。进针过程中要保持稳定,避免晃动或突然用力。当穿刺针穿透腹壁进入腹腔时,会有一种突破感,此时可停止进针。
确认位置:连接注射器于穿刺针尾部,轻轻抽吸以检查是否抽出腹腔液。若抽出淡黄色透明液体,则说明穿刺成功;若抽出血液、脓液或其他异常液体,则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处理。
七、置入引流管与固定
置入引流管:对于需要长期引流的患者,可在确认穿刺成功后通过穿刺针置入引流管。确保引流管固定牢靠,避免滑脱或扭曲影响引流效果。
固定引流管:使用缝线将引流管固定在皮肤上或使用敷贴、胶带等固定装置将其固定在腹部。确保引流管位置稳定且不易移动。
八、观察与记录
密切观察:穿刺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的变化以及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液、红肿等现象。
记录信息:将穿刺的时间、部位、过程、引流量及引流液性状等详细信息记录在病历中,以便后续评估和分析。
九、结束操作与后续护理
清理现场:操作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将使用过的一次性腹腔穿刺包及其他废弃物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患者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穿刺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如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等,并告知如何观察引流情况以及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应对措施。
十、特殊注意事项
进针速度: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破漂浮在腹腔积液中的乙状结肠、空肠和回肠。
放腹腔积液的速度和量:大量放腹腔积液时,速度不宜过快,量也不宜过大。初次放腹腔积液者,一般不要超过3000mL,并在2小时以上的时间内缓慢放出。
调整穿刺针位置:放腹腔积液时若出现流出不畅的情况,可稍变换体位,或将穿刺针稍作移动。
观察患者反应:在穿刺过程中和穿刺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情况。如有异常,如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等,应立即停止穿刺,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通过以上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一次性腹腔穿刺包进行穿刺时,需要注意多个细节和步骤。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加强术后护理与观察,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